圆明园三清仙境与增寿局——风水宝地与天人合一理念之大成

欧阳慕龙
2021-10-12

道教与圆明园的故事


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长期并存的国家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儒、道、佛三教鼎立,相竞相成,构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文化。

  道教是产生、发展于中国本土的宗教。道家学派是道教的前身,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,是当时“诸子百家”中的一个重要学派。春秋末年,天下战乱频繁,社会制度发生急剧变革,老子辞官著书立说,因其书“言道德之意”,故后世称之为《道德经》或《老子》,老子被公认为是道家学说的创始人。《老子》书中最早提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,均来源于一个神秘玄妙的母体——“道”。道自然无为,无形无名,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。继老子之后,战国时期的庄子进一步发展了道家学说。庄子认为,事物彼此之间的差别,人们关于是非善恶的争论,皆因观察事物的立场和评判标准不同而致,并非客观事物本身性质有什么不同。秦汉时期,道家学说与巫术、神仙方术相结合,形成所谓“黄老”之道。黄老道在继承早期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,吸收诸子百家学说之长,提出运用天道自然的思想,即“无为而治”来治理国家,得到汉初统治者的大力提倡。汉文帝、汉景帝以此来治理国家,国家繁荣富足,人民安居乐业,史书称之为“文景之治”。东汉后期,道教形成实体,不仅创立了太平道、五斗道等民间原始教团,而且神仙方术的团体也开始出现。魏晋南北朝,历经数百年的改造和发展,道教从早期民间宗教演变为成熟的中国民族宗教。隋唐至北宋时期,由于统治阶层的尊崇,道教极为兴盛。同时,道教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,主要表现为兼融儒、佛二教思想,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。南宋金元时期,道教发生变革,宣扬三教合一,注重内丹修炼。明清时期,中国进入传统社会晚期,道教停滞、僵化,丧失了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地位,但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风俗民情,仍有着很大的影响。

  中国道教就其本质而言,是一种民间性的宗教,道家学派与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、学术思想、宗教信仰、文学艺术、医药科技等各方面发生过重要的影响。鲁迅先生曾说,“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”。

  二、圆明园与雍正的道教信仰

 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基本信仰。道教认为神仙大多居住在天上,但也有的居住在人间。在人间,十洲三岛,十大洞天、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,都是神仙栖息的胜境。其中,十洲三岛在四海之中,主要有祖洲、瀛洲、玄洲、炎洲、长洲、元洲、流洲、生洲、凤麟洲及聚窟洲等十洲和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岛。而“洞天福地”则在陆地之内,多是道教名山或胜境。“洞天福地”由神仙统辖,是修道之人修身得道之所。

  圆明园,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一处花园。在康熙四十六年(1707年)时已初具规模。雍正元年升格为御园后,经雍正朝13年大规模拓建和乾隆初年增建,在乾隆九年(1744年)最终形成著名的“圆明园四十景”。雍正皇帝崇佛重道,他的重道思想在圆明园中得以表现和发挥。道教建筑点缀在青山绿水之中,进一步丰富了圆明园的园林景观内容。

  出于修行、炼丹、养生的需要,道教观、庙选址一般多在峰峦之中、悬崖之边、岩洞之内、临水之际。福海位于圆明园东路,是圆明园中的最大水面。它以广阔水域为中心,周围环绕十座小岛。圆明园内的道教建筑大多修建在这一带。这里既有象征道家仙山琼阁的“蓬岛瑶台”、“方壶胜境”,也有取乃仙居之意的“别有洞天”、“凤麟洲”(绮春园),还有供奉众多神仙的寺庙建筑,更有被用来开炉炼丹的“秀清村”。

  1、象征道家仙山琼阁的“蓬岛瑶台”与“方壶胜境”

  ①蓬岛瑶台:秦朝时,已经有了东海有三神山的说法,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,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。汉武帝迷信神仙方士之说,在建章宫太液池内建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岛。从此,中国古代苑囿中开始了“一池三山”的造景手法。

  雍正皇帝崇奉道教,向往神仙世界,所以在福海中模拟三山仙境,修建了蓬岛瑶台、北岛玉宇、瀛海仙山大小三岛,岛上建筑好似金堂玉楼。乾隆在《圆明园四十景题咏》中写道:“福海中作大小三岛,仿李思训画意,为仙山楼阁之状。召召亭亭,望之若金堂五所,玉楼十二也。真妄一如,大小一如,能知此是三壶方丈,便可半升铛内煮江山。”

  ②方壶胜境:位于福海东北海湾之北岸,是一处仙山琼阁般的著名景观,其主体楼阁群为一座寺庙园林。从《圆明园四十景图·方壶胜境》上可以看出,方壶胜境是建在崇基之上的一处五色琉璃重阁群。建筑群的前部呈倒“山”字形伸入湖中,环筑汉白玉台基和围栏,分建三座大型亭子。其建筑群规模宏大,景色秀丽,气势恢宏,宛然神话传说中的玉皇大帝所居住的灵霄宝殿。

  2、取乃仙居之意的“别有洞天”与“凤麟洲”

  ①别有洞天:位于福海东南隅山水间。是借用晋人孙绰《游天台山赋》中“赤城霞起而建标”的句意而建,以示进了天台山仙境。此处山环水抱,长薄疏林,映带壮墅,似有三十六洞天的味道。雍正皇帝修建别有洞天景区,取乃真仙居之意。

  ②凤麟洲:位于绮春园东湖之中,是南园避暑最佳之所。嘉庆“凤麟洲”诗云:“霞辉北渚连青屿,云起西崖掩翠鬟。惟愿安澜朝四海,不求炼药访三山。”凤麟洲是十洲之一,在西海之中,上有珍禽异兽,据说曾有使者以各种异物敬献汉武帝。圆明园的凤麟洲不仅取其仙居之意,更是以其直接命名。

  3、供奉众多神仙的寺庙建筑

  ①供奉“玉皇大帝”的日天琳宇

  道教中的最高尊神是“玉清元始天尊”、“上清灵宝天尊”、“太清道德天尊”三位天界尊神,合称为“三清”。“元始天尊”是“道”的象征,在“三清”中地位最高。灵宝天尊是“道”的化身,在“三清”中名列第二。“道德天尊”就是老子,是道教公认的道祖。

  道教中地位仅次于“三清”的天神是玉皇大帝。玉皇大帝,也称玉帝,是主持天道,总管三界、十方、四生、六道,统辖神仙世界的天神,其职位有如世间的帝王,以至于有“天上有玉皇,地上有帝王”之说。玉皇的形象岸然是人间皇帝像,黑须端庄,头戴天冠,上有流苏,身着龙袍,有的手中抱着玉笏。在古代,“九”是个神秘而又神圣的数字,表示极大数、最大数。在民间、民众的心目中,在神仙包括佛、菩萨的世界里,“最大”的是玉皇大帝,因此道教将农历正月初九这个极尊的日子,定为玉皇大帝的诞辰,即“玉皇诞”。“玉皇诞”是道教的重要祀日,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道场,诵经礼忏,祈祷国泰民安,风调雨顺。

  古人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,这种力量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的命运,这种力量就是神,即“自然神”,如雷神、风神、太阳神等。其中的司雷之神,其形象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需要塑造而成的。雷神最突出的,是猴脸和尖嘴,俗称“雷公脸”、“雷公嘴”。

  日天琳宇:圆明园四十景之一。俗称佛楼,这里疏柳清溪,景色十分清雅,是园中最大一处礼佛区。《日下旧闻考》谓:日天琳宇“规制皆仿雍和宫后佛楼式。中前楼上奉关帝……西前楼上奉玉皇大帝”。此外凡楼宇上下皆供佛像及诸神位。瑞应宫诸殿皆祀龙神。乾隆五十三年(1788年)在瑞应宫后殿添建雷神殿,亦称雷神庙。雷师像穿的神袍由苏州织造绣做,为金黄缎底绣八团龙。

  雍正、乾隆、嘉庆时期,日天琳宇道场佛事特盛。据《穿戴档》记载,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的正月初八驻园之日、正月初九“玉皇诞”、上元日(正月十五)、凡遇初一和十五日等,乾隆皇帝都要到佛楼拜佛,一年多达12次。此外,四月二十七日、五月二十七日、六月初三、七月初三和二十七日,乾隆还多次到瑞应宫斗坛磕头。

  ②供奉“碧霞元君”的广育宫

  文献记载,碧霞元君的出现是北宋的事,而鼎盛年代则要推到明朝。传说宋真宗上泰山时,在玉女池中浮起一座石像,真宗封她为“碧霞元君”。一说原来池畔有石雕玉女像已经损坏,宋真宗下令易为玉雕。但元代出现的《新编连相搜神广记》中称她为金顶玉女娘娘,是东岳大帝的独生女儿,为道教信徒祈福和求子的女神。碧霞元君在山东被称为“泰山老奶奶”,据说“泰山老奶奶”是有求必应,十分灵验的。

  广育宫,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庙殿,殿内供奉碧霞元君。清帝在圆明园园居时,每于初一、十五皆至广育宫拈香拜佛,并有首领太监充当僧人上殿念经。四月十八日是碧霞元君诞辰,乾隆时期,除皇帝和后妃前来瞻拜之外,有时还在该庙附近的聚远楼和福海北岸的松风阁“过皇会”。

  ③供奉“关帝”的慈云普护

  关羽在道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,很早就进入了神将的系列,或称吴朗上将,或称魔关元帅。而佛教在逐步中国化的过程中,也广泛吸收民间的神,关羽就被中国僧徒立为伽蓝神。虽然佛道二教同时争夺这位民间传说和崇祀的“英雄”,但道教的力量更大一些,道教所立的关公庙、关帝庙(明以后),享受的待遇要优厚得多,以至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年)后,佛寺中关羽的伽蓝地位让给了尉迟恭,关帝不再替佛做奴仆了。

  慈云普护,圆明园四十景之一。位于圆明园后湖北岸,屏以山,绕以水,石桥幽致,宛然天台。这里既供奉观音大士,又供奉关圣帝君,还供奉有圆明园的昭福龙王。

  ④供奉“吕祖”的廓然大公

  八仙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久远。现在所说的八仙,是指铁拐李、汉钟离、张果老、何仙姑、蓝采和、吕洞宾、韩湘子、曹国舅八位神仙。其中的吕洞宾在八仙中影响最大,传说故事也是最多的。吕洞宾本是唐宋五代的隐者,因修丹炼药、仗剑除恶而留下了救世助人的事迹。至北宋时期,有关吕洞宾的神仙故事越来越丰富,越来越神奇,吕洞宾也因此成为道俗共同尊奉的神仙。

  廓然大公亦总称双鹤斋,圆明园四十景之一。位于福海西岸。景名中有以儒家学说内容命名的建筑,如廓然大公就是出自程颢《论定性书》之“君子之学,莫若廓然大公,物来而顺应”。也有以道教教义传说喻意的,其中的采芝径是一座四方亭,咸丰八年(1858年)二月奉旨在此亭殿内添供吕祖、仙童、柳仙神台供案。此后,采芝径亦称吕祖亭。

  ⑤供奉“土地爷爷”和“土地奶奶”的杏花春馆土地祠

  土地神,又称“土地爷”、“土地公公”,是道教中一小块地方的保护神。其形象一般是穿着朴素、笑容可掬、平易近人的白胡子老人。陪伴他的是他的妻子“土地奶奶”,是一位可亲可爱的老奶奶。

  杏花春馆的土地祠,亦称土地庙,殿内供奉有土地、土母神像两尊,站童两尊。此座土地庙似为雍正年间已有,咸丰皇帝奕詝幼时路过此庙常进去叩拜。道光末年,奕詝在南苑习猎时,不慎坠马伤足,他就默祈土地神灵保佑。奕詝即位后又患肝疾,引发旧伤作痛,他到土地庙烧香许愿,后来病虽未愈,但“已有舒和之象”。咸丰八年(1858年)正月,咸丰降谕“封春雨轩司土之神为‘圆明园昭佑敷禧司土真君’,封土母为‘圆明园昭佑敷禧司土夫人’”。修饰庙堂,镌刻楠木神号,在庙北建立碑石,每年春秋二季由内务府大臣服蟒袍补褂祭祀。

  4、开炉炼丹的秀清村

  道教认为人通过道术修炼,模拟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周期运行规律,达到“生道合一”,即可获得永恒的生命。具体修炼方法大致可分为内修和外炼两大类。内修是指通过内炼精、气、神在体内聚凝不散,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。外炼是指用天然矿物石药为原料,用炉鼎烧炼一种所谓的服后长生不死的丹药,以丹药固养形魄。

  雍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、迷恋丹药的皇帝。

  据清宫档案记载,从雍正八年(1730年)染重病到五年之后死去,雍正皇帝参与道教活动一直十分频繁。在皇宫,除了专门进行道教活动的钦安殿外,雍正还请道士们在太和殿、乾清宫等主要宫殿安放道神符板,在他的寝宫养生殿安设斗坛,以求道神的保护。雍正为做法事,还在苏州定做道士们穿的丝缎衣,一次就做了六十件。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,仍保存着雍正当年身穿道教服装的画像。

  在做皇子时,雍正就对丹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对炼丹有所认识和研究。登基之后,他更是迷信道教方士的长生术和炼丹术。为了炼制更多的金丹仙药,并遮人耳目,雍正选中了圆明园福海东南隅山水之间的秀清村。这里依山傍水、十分僻静,是个开炉炼丹的好地方。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,自雍正八年至雍正十三年的五年间,在雍正的旨意下,成百吨的煤炭被运进圆明园,用于炼丹。而道士们也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,炼出了一炉又一炉的金丹大药。雍正吃了道士炼制的丹药,感觉良好,并拿出一些赏赐给出征打仗的将帅和宠臣。据清宫《活计档》载,雍正十二年三、四月间,雍正皇帝曾两次赏发“丹药”,这些御赐“丹药”就是在圆明园御用炼丹点炼制而成的。秀清村炼丹炉一开,烧炼之火便没有再灭。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,炉火不灭,炼丹不止。

  自宋代起,中国宗教儒、释、道三教合一,提出“以佛修心,以道养身,以儒治世”的口号。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,其造景题材、园林布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
10.jpg

5.jpg
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