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行业该怎样定位?怎样改革?怎样分账?
目前我国电影行业利润分成比例如上图
总票房:总票房以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的统计数据为准。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计入电子售票系统,数据统一汇总到中国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办公室(简称专资办)。最权威的票房数据是在“中国电影数据信息网”上公布,是电影票房分账的依据。
净票房:假设总票房为100%,扣除电影发展专项基金5%及税费3.3%之后为净票房,净票房的比率为91.7%。净票房也称可分账票房,是后续各方主体分账的基础。
各方比例:
1.制片方: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的分账一般为净票房的40-42%;
2.影院及院线:影院(含院线)的分账一般为净票房的57%-59%;
3.中影数字发行代理费:中影数字的发行代理费一半为净票房的1%-3%。
制片方与发行方分账模式:
影片的发行方会收取归属制片及发行方部分票房的5-15%作为发行代理费用。包括国内外的院线、电视剧及网络的发行费。
能否考虑一种固定资产影院场地归属国家所有,由民间的投资方(一般含发行方、发行部门)负责招聘影院管理人员、装修、发行、自主决定做各种活动,吸引当地市民来影院消费的新无投资风险模式?
举个例子——比如万达集团旗下的万达院线品牌、万达各个电影院,不再成为影院实体固定资产的拥有者,所有权是归于国家,万达不过就是个地产开发商,是负责给国家当地市民盖房子的施工企业,连设计都算不上。设计电影院建筑的任务由当地设计院根据地域特色完成。万达集团负责施工,如果不愿意施工,那可以找当地国企施工单位完成,就这个活,要是不愿意干,那就算了。以后施工的建筑任务也跟万达没什么关系。
电影院实体建筑施工完毕了,接下来就找民间投资方,投资方必须是5星良好公民以上民间企业家,当然,万达集团旗下的万达影业也可以成立一个部门,叫万达电影投资,王健林委派一个高管,过来当一把手,来竞争这个投资资格。
这个政府与民间集团的公私合营的商业模式,一旦成立,好处立刻显现:
电影出品方和几十个小股东投资方最怕的就是花了钱拍一部电影,亏得血本无归。比如,今年2022夏天的古天乐的重装机甲新片,从2015筹备,到2017年拍摄完毕、后期特效制作、到2020年初准备上映,遭遇疫情,拖延到2022,结果,今年夏季由遭遇疫情反复,电影院排片黄金时间就一个月,这疫情反复来袭一次,电影院就得关门一次,最少十天后才会重新营业。一部刚上映的好电影怎么经得起这么折腾?投资方的钱也是民间的血汗钱那!所以,如果一旦出现,上映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票房,那就按照电影院为国有,收取零租金分成,赚一点哪怕是几千元的票房,也要保证投资方能不为每月几十万的影院房租成本发愁。
这种好处,可以放大到民间大部分实体店铺买卖,商业综合体所有权归国家所有,当地政府招聘商家入驻,生意做得好,每月纯利润在2万以上,官方抽取每月纯利润的10%作为房租,生意不好,商铺商家也不用发愁每月高额房租。因为房租是按照利润分成来收取的。如此,可以把老百姓经商的房租成本问题直接化解,大大激活了社会商业整体活力。老百姓愿意做实体店生意,银行就能更轻松把投资的钱放贷出去。银行的风险也变小了,如果一个市民在商业综合体开了一家儿童早教培训中心,占地180平米。疫情期间,商场不让聚集上课,生意没赚到孩子家长们的钱,商家也不会赔钱,因为不用付房租。不赔钱,就有东山再起的创业机会,就能还得起银行的房贷出来的钱。所以,银行,也应该审时度势,如果一个商家没赚到钱,银行的房贷利息也要降低。
所以,未来影院和院线品牌费的收入,占到57%的这块,就属于国家所有,电影大卖,国家这部分比例可以拿到,电影没人看,这57%分成也就没了。那有人可能要问了——那跟现在的电影分账模式有什么区别?好像也没区别。
那我要说——区别大了去了,目前的分账模式是影院和投资方主要这两个机构分成票房总收入。星级公民社会中,是国家和投资方风险共担一起拿分成。电影要是没人看,投资方也不用给国家交房租、不用担心政府觉得票房可能持续不好,就单方面安排下架。目前投资方和影院看似也是风险共担,可是要么投资方多出钱,还要多交一个月的影院使用房租费,要么,就是投资方可以不交,但影院觉得你不保障我的房租稳定收入,那我也不保障你的排片数量。互相处于不信任的状态居多。有的文艺片上映一天,影院就不给排片档期了。比如前几年的有一部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百鸟朝凤,厂长跪地求影院安排多几场排片时间。就这好多影院都不买情怀账,人家只顾排能有大量观众看的片。
一部好的文艺片,商业氛围不是很浓厚的情况下,怎么能让市民看到?应该占到社会中一个怎样的位置?
一部好看的商业爆米花电影,科幻大片,喜剧片,古墓探险片,应该在影院占到一个怎样的排片档期位置?
一部官方发行的社会主旋律红色电影,应该在影院占到一个怎样的排片档期?
这时,就体现出国家,作为影院实体资产拥有权的机构的好处来了。排片档期的权利,很大,不能落在影院的手里,而是应该交给中央政府,交到国家元老院电影行业政策研究中心这个部门去制定国策——
商业片,排片档期放映率在中秋、国庆、五一假期,可以多排,放映时间安排比率在60%~50%之间。
小众文艺片,创新片,一般除了大众节假日,至少也应该有30%的放映时间保证。
社会主旋律红色电影,一般除了大众节假日,至少也应该有30%的放映时间保证。
每种类型都公平安排,从电影行业中央政策研究中心,国家元老们肯定明白一个道理,电影行业也不应该以票房收入来衡量一个电影的价值。大众的水平是有限的,一般老百姓都爱看热闹好看刺激惊险的大片,大过节的,轻轻松松过足了眼瘾,就可以了。至于电影日后能有什么深远社会启示意义,没人关心。大火的电影,不一定经典。日后发酵成经典的小众电影,当时可能票房一塌糊涂。(跟画家梵高一样,活着的时候,没人认识到画作的艺术价值)
电影行业中央政策研究中心,还有个重要任务,不仅要保证每种类型每部电影必须至少该有的放映排片时间,还要保证什么类型的电影给什么类型的人群多安排放映时间。什么意思呢?我们知道,2060年左右,我们处于星级公民社会初步阶段,这时国家已经把市民分为4到9星级,其中4、5、6星公民是社会普通、良好、优秀公民,7、8、9星公民是社会0.1%不到的精英群体。人群的素质修养不一样,自然喜欢看的电影的艺术品味层次不一样。爆米花电影,日后,投资方就主要针对4、5星公民制作、拍摄,高等级公民看社会问题深刻,不太喜欢低俗品味者居多,可以多安排思想深刻的艺术类排片时间。
一个人是什么样的社会阶层,就必然有日后属于他的社会圈子。一部电影也一样,很少能做到雅俗共赏,就不必刻意迎合观众,做到能让一个阶层认可就足够了。
第三点,应该注意到,中央应该把电影行业看成半个官方发声的社会大众媒体平台,影院建筑本身属于国家的固定资产,再需要用到宣传思想理论的时候,必须能把官方发声的喉舌掌握在手,而不是民间影视集团老板手里。每周安排一部红色主旋律电影,让老百姓免费看。(反正现在的影院一场也没几个人看,闲着也是闲着)让没收回来成本,有艺术价值的电影,重复安排排片场次,或者国家一次性给与这类电影投资人老板一笔投资亏空补偿款,弥补他的经济损失。国家买断版权后,发布到官方自媒体。
电影,是一种可重复无数次的精神消费产品,大多数是婆婆妈妈、神经兮兮的搞笑喜剧、视觉盛宴的科幻大片、夹杂生活类小众文艺片,能成为时代经典的、感人至深的具有深远传播力的作品,有可能一开始不卖座、也不叫好。这实际上,也是一种类似西方粗糙的“民主”选举制度,同时代的大众推举出的口味并无价值,不符合当时社会精英们的判断。这时候,就需要国家元老院下属的电影行业中央政策研究中心出马了,经过专家评审团鉴定,这部作品社会意义现实、正能量、意识超前、极具创造力,应该给与出品方一定的支持。包括国家买断版权,票房收入保底、多安排放映时间、对影片艺术价值在央视官媒给与公开鼓励与赞许。这是对一个有良心、社会公德心、责任心的投资人,最好的回报。